复兴之路之后(1)“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1840年从海上出发……”1840年是每个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数字。这一年,英国的战舰轰开了国门;这一年,外国商船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内河;这一年,清**失去了关税的自主制定权;这一年,《南京条约》宣告着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复兴之路》的导言中,指出这部政论片存在的意义,那就是--用历史感悟未来。片子从辛亥革命开始。但是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由拥兵自重的袁世凯所窃取。
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完全的革命。他只赶走了一个皇帝,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1912年,皇帝倒下,剪辫子,但帝国主义的压迫仍然存在,英租界和法租界。为了支持,日本支持买了“二十一条”的羞辱,当时人们惊呼“头无边血,可怜买了假共和国”。
1916年,83天后,袁世凯的皇帝梦破灭。北洋军阀不能像东周皇帝那样保持形式上的统一。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莽莽神州,已倒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依谁。
20世纪早期,中国到了国将不国的地步,军阀混乱不断。相界与占领区一如从前,外国人在华特权原封不动,外国战舰仍在中国内河耀武扬威。中国该何去何从?
在这摇摆不定的时刻,十月革命的炮火烧到了中国。于是,有了那"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康乾盛世中,在一片阿谀赞誉之声中,爱新觉罗沉醉于**上国的迷梦之中。
而与此同时,英国的工业革命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中。西方船坚炮利,朝发夕至。而清朝军队还是红缨枪,马背上前进。
可见,**的腐败,军队的软弱招来了豺狼虎豹。军队保护着国民,维持着安定。有人说,在这样一个和平的时代,国家花了那么多纳税人的钱来支持这样一批人当兵,发展先进,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和平。
今年的国情月饼也花了不少钱,但为什么呢?为了震慑境外的反华势力。一个国家的高端**是****,但为什么要向世界展示呢?
歼10战机和新型主站坦克、战略战术导弹的集体亮相震惊世界,必将引起各任务装备专家的研究和有针对性的防御。可是。这仍旧战士给了世界看。
着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有能力有底气应对全世界均被挑战,证明我们已经不是1840年的中国,我们有准备应对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行动,并且我们绝对不会吃亏,对我们动武前,请三思。和平时期,军事演习是为了保持军队的战斗力,而月饼则是国家使用的不流血的军事行动。
这是展示能保护自己的核心利益和领土完整。《复兴之路》第三集起,告别了屈辱的近代史,进入了当代史。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问题解决后,中国的第二个任务出现了,就是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新生的共和国用半年的时间稳定物价,继续农村土改。苏联成立第三天,就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
两个多月后,毛泽东前往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就在这时,朝鲜战争在东北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保卫国家。1977年的北京工人体育馆中正在进行一场足球比赛。
它之所以被载入史册,是因为在公众视线中消失了两年的邓小平在这场比赛中公开亮相。据日本共同社描述:数万观众撇开比赛,霎时全部站立起来,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新闻周刊》的评论表明,预计他将逐步在经济事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当时刚结束十年动乱,百姓生活几乎没有改善,而这时,中国的大陆四周出现了亚洲四小龙。中国何去何从?
以为88随高龄的老人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在中国的复兴和治理方面,推翻封建帝制的孙中山打开了中国思想进步的阀门;恢复新中国的毛泽东从此使中国站起来;挽救社会主义的邓小平找到了中国强国富民的道路。20世纪是个变革的世纪。
2002年11月8日,***当选为总书记。2002年12月5日,新领导冒着雪到西柏坡学习考察。这是新一代党**对人民的承诺:
我们将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我们的传统是和平地考虑危险,苦难感不会消失。曾记否,2008年"5·12"汶川**时那位耳鬓斑白的老人的背影;曾记否,那位老人的眼泪;曾记否,那老人在废墟中一个个件事的脚步;曾记否,那一夜间花白的青丝;曾记否,那"多难兴邦"的四个大字,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推动中华民族的再次腾飞。在我们面前,鸟巢汹涌;在我们面前,水立方迷人;在我们面前,雄壮的国歌奏响;在我们面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我们面前,欢乐的泪水;在我们面前,伊辛巴耶娃和博尔特
的真诚的欢呼与祝福。2009年,美国引发的金融海啸冲击了世界经济;冰岛“破产”;而中国在北京保持8%的增长率。潘石屹说:
"外国人,7、8月在干什么?躺在沙滩晒太阳。而中国人在干什么?
干工作,正在努力地付出自己的汗水。有这样的国民,害什么经济危机。“是的,有这样的兄弟情谊,我们害怕经济危机、反华势力和台湾问题!
中华民族可以淡然一笑,你敢!这小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知兴替而后何为?正如开头的那句话--用历史感悟未来!
复兴之路观后感(二)昨晚,央视一套推出的六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落下帷幕。"震撼"、"激动"、"落泪",这是很多友在形容他们对《复兴之路》观后感时用的词语。“中华民族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伟大复兴,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我们拍这样一部电影,让观众看到160多年来中国文艺复兴道路上的种种变化,从变化中感受和触摸幸福。"昨天,央视经济频道副总监、《复兴之路》总编导、总撰稿任学安接受了记者专访,讲述《复兴之路》创作始末。"9+1"工程--从《大国崛起》到《复兴之路》很多人把《复兴之路》看作是《大国崛起》的姊妹篇,任学安对此说法颇为认可:
"无论是在叙述的理性、客观性,全球视角,还是构建大的历史框架'大历史'的结构方式,寻找基本历史脉络,用历史细节说话这些方面,两片都有相似之处。追求制作精良度、包括采用现代最新的制作手段,也都是从《大国崛起》延续下来的。另外,梳理的方式和观察国家发展的视角都是一样的,所以两部电影看起来非常相似,更应该说是姐妹。
"拍《复兴之路》的想法缘自《大国崛起》的制作后期。“那时,我们有一个想法:整理中国的历史,让我们感觉更完整。
而且做《大国崛起》大家在看国外9个发达国家时也有一个中国心态。我们说这是个'9+1'工程。"任学安讲述了创作《复兴之路》的初衷。
"《大国崛起》一收尾,我们就着手做《复兴之路》了。在制作过程中,我们想如果能在xx大学之前播出,那就太好了。“任学安说,影片正常的制作周期应该是两年左右,但制作团队只用了10个月就完成了影片的制作。
于是,反复地熬夜就成了令他记忆最为深刻的事情。这部时间紧任务重的片子一经播出便广受好评。央视国际站甚至以此为契机,倾力打造了大型****--《复兴论坛》,8日开坛以来每天的浏览人数逐日上升。
"以影像叙述历史更具冲击力"《复兴之路》按照历史线索,逐集表现中国如何在国家危亡之际开始了民族觉醒,如何在民族救亡的探索之中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如何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如何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科学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电影最难的是史料的选择。中国近代史的拍摄难度更大。毕竟,观众的陌生感更糟。中国有多少人知道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甚至美国的历史?
除非是专业人士和学者。因此,拍《大国崛起》时我们不用考虑这个问题。但对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可以说每个中国人从小就接受过基础教育。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表达最基本的新鲜感成为最令人困惑的追求。"任学安在介绍剧组面临的最大困难时说。任何创作都要呈现出一张崭新的面孔,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传播效果和到达效果。
否则传播就没有意义了。如何给观众新鲜感?任学安和剧组开始探讨电视梳理和文字梳理的区别。
“电视是时间的艺术,视是间的杰作。没有太大的展示空间。电视是用画面叙事,让观众通过影像来了解。书面叙事的历史追求必须是深刻的、哲学的。有时电视节目甚至不需要说话。一张照片加上一段音乐就足够了。
"任学安介绍了《复兴之路》带来的影像冲击力:"在第
1、 在第二集的开头,观众可以看到当时中国人踩着水车的画面。如果你仔细看,你会发现那些人是**的,这才是真正的衣服。再往后看,看到第
四、五,尤其第六集,画面转为恢弘绚丽,那种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观众能完整地看完这六集,基本能清晰看到中国由弱到强,由主权沦丧到开始独立,由人民受奴役受欺侮到翻身做主并且开始享受小康生活的变化。"复兴之路观后感(三)一声雷鸣,一镜碎。
一座座火山爆发,君王美梦破!这是1840年的中华大地。从此,就是那无边的灾难和痛苦。
亲眼看着母亲惨遭**,亲耳听着母亲的泪水恣意的流淌。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所过的内心流血的生活。再苦也要活,再难也要生!
忆往昔,你记否大唐的繁荣昌盛,大唐的轻歌曼舞,大唐的雄姿英发,大唐的路不拾遗?你记得大唐的万方来朝?曾几何时,中华大地文学之盛,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唐诗宋词印婉认争相诵读;曾几何时,中华大地被誉为礼仪之邦,崇尚儒家思想的炎黄子孙重礼仪,讲诚信;曾几何时,中华军力之强,元朝铁骑进入欧洲,明朝上船下达西洋然而,现实却是----衣不遮体,腹不裹食。
饿殍满地,哀鸿遍野。复兴,伟大的议题;复兴,执着的梦想;复兴,崎岖的征途。复兴,......
再难也要复兴,再苦也要复兴。从1840一直到今天国人,或辛酸或愤苦或彷惶或坚定地在这条充满坎坷的路上已走了一百六十多年。每一步都流着华夏的泪水;每一脚都能踩出炎黄的鲜血。
《复兴之路》告诉我们,有一种力量叫精神,叫理想。百年以来,这种精神、理想像不熄的火炬一样燃烧着,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这种精神,象甘甜的乳汁支撑着一个又一个寻梦人!
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一个强大或追求强大的国家,都需要精神的力量。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演进中,有过无数的辉煌,也曾多次经受各种天灾人祸的考验。尤其是近代百年,更是内忧外患,灾难深重。
但是,无论经受怎样难以想象的磨难,伟大的中华民族总是能够从坎坷中奋起,百折不挠,闯过难关,攀上新的高峰。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形成、发展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也正是这样一种精神,支撑、引导着我们从历史中走来。
这一精神的血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在林则徐、谭嗣同、孙中山身上看到了它,在李大钊、方志敏、刘胡兰身上看到了它,在鲁迅、闻一多、朱自清身上看到了它,在雷锋、焦裕禄、王进喜身上看到了它,在许许多多为了民族的生存发展、国家的兴旺发达而牺牲奉献的无名英雄身上看到了它。然而,当国人还兀自沉浸在四大发明的光环之中时;当国人还自以为是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时;当国人还自以为中华地大物博时;当国人还坚信天圆地方时......
在欧洲,许多西方国家却在悄然中慢慢发展壮大起来,并且很快的超越了东方文明。当其本国资源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时,他们便把目光瞄向了资源丰富的东方亚洲国家。于是,英皇派出使者到当时还很强盛的大清朝,请求与其通商。
然而,乾隆皇帝却以'**物产丰盈'为由一口拒绝了。于是,中国与世界给予的第一次机会失之交臂。于是,就是那悲惨的经历,就是那泣血的生涯。
"盘古开天,三皇拓土。五千春秋,文明尽数。历代先贤,礼仪昭着。
""一座座火山爆发,君王美梦破。""抚摸伤痕昂起头,吞咽下耻辱心如火""日本强盗,夺我东三省。又贪我华北,非灭我全国不可。
""为了祖国,为了民族,为了同胞,为了子孙。以此为誓,血战到底!!!"这一句句诗句敲打着我的心弦。
《复兴之路》就是在这样的旋律中奏响凯歌!整个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前夕,南下某部队接到上级命令"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
复兴之路观后感
通过观看这样一部纪录片,我们还对于这段革命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我们认识到了中国是怎样反抗封建统治 摆脱殖民压迫 抗击法西斯侵略 打到反动势力,最终一步步站起来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领导五四爱国运动,发起 北伐战争 ,解决西安事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复兴之路观后感
作为一代祖国建设的 人,我们要牢记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壮大自己的国家。因为百年的屈辱历史已经告诉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 清朝的隐逸和天国的美梦,把自己孤立起来,留在了世界上。我们吸取了教训 只有吸收世界先进成果,融入世界国家森林,才能与世界接轨,与世界共同发展。封闭的...
复兴之路观后感
复兴之路》观看完之后,使我了解了这部纪录片从 千年巨变 峥嵘岁月 中国新生 伟大转折 世纪跨越 继往开来 这六个主题讲述了我们中华民族是如何从以前的落后走向现在的繁荣昌盛。中国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和文明,但在近代,由于种种原因变得衰弱,被西方国家烧毁 杀害和掠夺。是中国共产党救了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